卢公祠旧址 |
卢公祠是为纪念乾隆年间进士、两淮盐运史卢雅雨而建,始建于民国十二年(1923年),于1924年秋完成,命名为“卢公祠”,旧址在新坍乡卢祠村。当时刘障东特地请清光绪年间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为卢公祠题写“两淮卢都转祠”一幅巨匾,从此,“卢公祠”便声名远播,尔后成了地名。 卢雅雨名叫卢见曾,字抱孙,别号雅雨山人,乾隆年间进士,乾隆十九年奉旨“还任运使,二十年护理盐政”。在此期间受理了灶民状告宋姓盐商盘剥压迫的案子,他认为应由灶民交纳土地粮税,承认灶民的土地所有权,他向朝廷申报详文,陈述自已的主张,文中明确规定“灶属商亭,粮归灶纳”这一重要内容,后经朝廷批准,转六部备案,后人称此详文为《卢案》,有了《卢案》问题本可解决,可是“议虽定,但灶民未及践行”。当时“海潮为灾”,“灶地多淹没,见曾疏清蠲缓钱粮,分别赠抚,灶民德之”,可惜“好人不长久”,卢运使后来,“为后任陷害,竞置于法”,所幸的是“后奉特旨昭雪”。后来商灶之争虽有《卢案》可稽,可是,由于盐商使尽手腕,层层贿通,一直没有照《卢案》去做,灶民还是受着盐商的残酷剥削和压迫。 转瞬至民国三年(1914年),盐商宋勉旃,将灶民赖以生存的大片土地偷卖给清末状元张謇为首的大纲公司,大纲公司以主人身份通令灶民限期迁出,并强调连祖坟都要一起迁走,以便招佃兴垦,或者让灶民永远做公司的佃农。灶民不让,纷纷起来反抗。刘障东等人经过细致调查,知有《卢案》可稽,便花了一百三十吊钱才买来了上半本,后又花了些钱弄来了下半本。为表示抗议大纲公司的决心,两次亲往南通请示张状元,并将自己的名字“士林”改为“障东”,意为一定要保障东海边北七灶、四移煎灶民的产权,并详注《卢案》编印成书,到处散发,据此向官府申诉。官司打到江苏省政府,省长韩国韵指派人员调停,在金陵旅邸由争讼双方立约,结果决定将三分之二的土地给灶民自己分配,将三分之一的土地割给大纲公司。“闹公司”胜利后,灶民深深体会到文化的重要,为了感谢卢雅雨《卢案》提供的法律依据,决定建“卢公祠”,以示对卢雅雨的崇敬。 |
相关热门:
五女山 | 南糯山 | 秦皇岛老岭风景区 | 萨迦寺 | 基隆旅游 |
梧州市博物馆 | 老君山 | 金山公园 | 五彩湾 | 白云古洞 |
金厢滩 | 宛平城 | 天河潭 | 八咏楼 | 雨母山 |
汕头旅游 | 龙口徐福故里 | 雀儿涧 | 星海公园 | 青岛海洋游乐城 |
洛阳鸡冠洞 | 夫子峰 | 瑶宕村 | 五谷台 | 中山国都城遗址 |
备案号:陕ICP备0750007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