滆湖,俗称沙子湖,亦称西滆湖和西滆沙子湖,位于武进西南部与宜兴东北部间,为武进和宜兴共享,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。关于滆湖的形成时间及取名由来,一直是一个谜。搞清楚滆湖的形成时间及取名由来,对科学利用和充分发挥滆湖旅游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。 滆湖形成的时间 对于滆湖是因地震发生地陷而成湖的形成原因是没有人怀疑的,因为这不但有史籍记载证明,而且围湖建滆湖农场时的发现也已证实。但对于滆湖形成的具体时间却说法不一,现有二种说法,一说滆湖的形成时间为晋朝,如《嘉泽乡志》有云:“晋朝年间,(滆湖)是一古城,后经地震陷落而成湖泊。”二说滆湖的形成时间为唐代,如《南夏墅乡志》录《孙氏宗谱》有云:“(滆湖)相传为唐天宝年间所陷。”笔者认为,滆湖形成于晋、唐时代二说缺少史籍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支持,均不可信。依据现有的史籍相关资料和考古资料,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,这可通过下面的考证得到证实。 记载吴越史志的《越绝书》,在记载昔吴越之地汉时的湖泊时,只记载有太湖、射贵湖、无锡湖、尸湖、小湖、耆湖、乘湖、猶湖、语昭湖、作湖、昆湖、湖王湖和丹湖,并没有记载有滆湖,这就说明在《越绝书》成书时滆湖还未形成,如果此时滆湖已存在的话,该书必会将其收录在内。另东汉许慎所著《说文解字》书中还未有“滆”字,这说明“滆”字为后起字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成书于公元100年,是时为东汉中期,据此也可证在东汉早期时滆湖还没有形成。今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,从考古资料方面也可得到证实。1993年6月,在滆湖农场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葬,墓葬内出土的一批五铢钱币“五铢”二字规整,“五”字形舒展,“铢”字朱旁上折方中见圆,具有东汉早期五铢钱的典型特征,据此可断定该墓葬主人的下葬确切时代应在东汉早期。滆湖农场原是滆湖的一部分,1971年因围湖造田才变成旱地,在该处发现东汉早期的墓葬,说明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。否则,滆湖内就不会出现东汉早期时的墓葬。综合以上考证可得出 ,滆湖的形成时间既不是晋代,也不是唐代,而是在东汉早期之后。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,最早言及到滆湖的人士是三国时东吴经学家、会稽(今浙江)人虞翻,如元至正《金陵新志》载:“虞翻曰:‘太湖有五湖,故谓之五湖,滆湖,洮湖,射湖,贵湖及太湖为五湖,并太湖之小支,具连太湖,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。’”虞翻既已言到滆湖,说明虞翻时滆湖已肯定存在。虞翻生于公元164年,卒于公元233年,这也就是说,滆湖形成的最晚时间应在公元233年之前。依据东汉早期滆湖还未形成,公元233年虞翻卒之前滆湖已存在,三国初年为公元220年,可断定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。 滆湖的取名由来 关于滆湖的取名由来,在常武地区的地方志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,宋《祥符经》中却有一段与此相关的记载,《祥符经》云:“(滆湖)多白鱼,南连沙子,昔有滆姓人携龙壳归,地遂陷。”宋《祥符经》这段记载,虽并没有明确地说滆湖取名与该处昔有滆姓人居此有关,但似乎也有这个意思在内。从现有的史料来看,说滆湖取名与该处昔有滆姓人居此有关是不能成立的,其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二:一是古代没有滆族人,没有滆族人当然也就不会有滆姓人;二是在公元100年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成书时还没有“滆”字,“滆”字是后起字,是东汉中晚期滆湖形成后为取滆湖名所创。古代没有滆姓人和东汉早期前还没有“滆”字,说滆湖取名与该处昔有滆姓人居此有关当然也就不成立。依笔者之见,滆湖取名应与“淹城”之名有关,同时也有“因水阻隔”和“地陷成湖”之意,这可通过下面的考证得到证实。 “滆”字,实际上也是个多音字,一读“革”(gé)音,另一读“核”(hé)音(古代读音),“滆”读“革”音今人一般都知,但“滆”读“核”音今人所知者却甚少。“滆”古读“核”音,可从相关史籍的记载中得到证实。明《重修毗陵志》在记载“滆”字读音注为“覈”,“覈”是“核”的异体字,据此可证“滆”字古读“核”音。“淹”字,实也是多音字,一读“烟”(yān)音,另一读“合”与“含”之间音,可依据“淹”、“奄”二字古音相同可通用,通过对“奄”字古代读音的考证来得到证实。清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云:“释言曰:‘荒,奄也;弇,同也;弇,盖也。’古奄弇同用,覆盖同义。”该书还云:“盦,弇之别体,后人所增。”陈志良《淹城访古记》也云:“‘弇’通作‘盦’。”据此可知,“奄”、“弇”二字古可通用,古音相同,“弇”与“盦”为同一字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‘盦’,覆盖也。从皿,酓声,乌合切。”清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载:“合(指乌合切之‘合’)当作含。”据此可知,“盦”(弇)、“奄”二字古读“合”与“含”之间音。依据“淹”、“奄”二字古音相同可通用,即可知“淹”字古代亦读“合”与“含”之间音。“淹”字的古代这一读音,实际上现今也还存在的,这可从“淹”字在今常武地区地方方言中读“安”(ān)音得到证实。“滆”字古读“核”音,“淹”字古读“合”与“含”之间音,可知“滆”、“淹”二字古音相近。淹城的时代早于滆湖的形成时代,知名度大,距滆湖近,湖以淹城之“淹”字偕音字“滆”字取名作对应合乎常理。 “滆”字,除去三点水旁后为“鬲”字,“鬲”字读音有二,一是读“利”(lì)音,另一读“革”(gé)音。读“革”音之“鬲”与“隔”字古音同可通用,亦有阻隔之意,如《汉书·薛宣传》中就有“阴阳否鬲”的记载。依据“鬲”、“隔”二字古可通用,有阻隔之意,其滆湖之“滆”字则应该有“因水阻隔”之意,即示意滆湖处原也是与周边相连的旱地,是因为水的阻隔才使得滆湖东西两侧和南北两侧的旱地不相连。 “陷”字,在常武地区的地方方言中读“旱”(hàn)音,与“滆”字古读 “核” 音相近。古人用字没有今人这么严谨,只要字音相同或相近即可通用,滆湖之“滆”字古读音既然与常武地区地方方言“陷”字读音相近,则滆湖取名可能也会有“地陷成湖”之意,即表示滆湖的形成原因是因地震发生地陷而成湖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