条目 | 十境 |
释义 | (名数)台宗于观法,立所观之十种。一、阴境,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。十境以阴为初,有二义。一现前,一依经。现前者,人受一期果报之身,即是五阴。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,是故为初观。依经者,大品般若言之,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。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。又经中多列法门,无非以五阴为首,是故为初观。此但就五阴之通总而言之。若专论所观之境,则必于五阴中,除去前四阴,的取第五之识阴,为所观之境也(所谓介尔阴妄之一念也)。二、烦恼境,无始以来积集之重惑,今因用观观察阴境而即发,譬如流水,寻常不觉其急,若[既/木]之以木,即流奔而不能止遏。此时应舍阴境,而观烦恼境。三、病患境,病起之因虽多,然不过四大增损有患而生,又因观境惑,而激动四大,而有患生,身若染病,则废修圣道,若能观察而弥用心,则复须识其病之源由,宜以何法治之,或内观力,或术,或医,其病若愈,则圣道可修,为是宜观疾患境也。四、业相境,修行之人无量劫来所作之善恶业,或已受报不复更发,或未受报,而于静心中忽然俱发。盖为善业将受报,故发,恶业来责报,故发。于此善恶之相现时,勿喜,勿怖,弥须用观谢业,行一成心取道,为是宜观业相境也。五、魔事境,此由观前诸境,惑尚未破,天魔尚恐彼比丘出其境界,而度他,使我民属失,使我宫殿空,又虑彼得大神通得大智慧,必当调伏控制我,我今应豫破之,坏彼善根,故有魔事发,治魔之法有三,初当观察而诃弃之,如守门人,遮恶而不进,二当自头至足一一谛观,身心了不可得,魔何自而来,欲恼何等,如恶人入舍,处处照舍而使不得住,三观之而不去,即当强心抵捍,以死为期,一心用观使道行成就,为是宜观魔事境也。六、禅定境,魔境已过,而真明未显,以观之故,过去修习之诸禅纷现,当置魔事而用观观之,良以禅为乐美妙喜,而生耽味,故虽免魔害,而更为定所缚,如避火而堕于水。于正行无益。为是宜观禅定境也。七、诸见境,因诸邪见或禅而发,或因闻而发,因禅而发者,谓因心静而后观转明,有如见解通彻妙悟也。因闻而发者,谓广能晓悟诸法而聪辩也。此见解分明,此晓悟聪辨虽因禅因闻而发,然不当以理推之,皆属邪见实非见解聪辨。此等见发,即须用观观之,使达正道,而不为所障。为是宜观诸见境也。八、慢境,既伏诸见,妄执之心即息,无智者谓为涅槃,滥明高位,大起憍慢,慢心既发,则废正行,为是宜观慢境也。九、二乘境,见慢之心,既因修观而息,则前世所习之小志因静而发,盖小志溺于空寂,不能到大乘究极之地,所谓宁起疥癞野干之心,勿学声闻缘觉之行是也。故二乘之境界若发,则亦须用观观察之,使不生害,为是宜观二乘境也。十、菩萨境,见慢之心既息。而或发前世所习三教菩萨境界之心,今修观者既依大乘圆顿之妙教,同解立行,故藏等三教之菩萨境界心若发,亦须观察,勿使生害,为是宜观菩萨境也。此十境,一一皆为十乘观法所观之境。若论十境之生起,则由观阴境而发下九境,能所相扶,次第出生,故成十。若论下九境,则互发不定,无复次第。可知阴境常现前,若者发,若者不发,恒得为观。下九境发,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,不发则不观。见止观五。 |
《佛学大辞典》是由近代无锡人丁福保先生转译日本真宗大谷派学僧织田得能著作《织田佛学大辞典》而成。
此书共收辞目三万余条,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,如“名数”、“物名”、“地名”、“书名”、“人名”、“术语”、“杂语”、“譬喻”、“故事”、“仪式”、“图像”等。然后解释其辞义,徵引其出处。凡一辞有多义者,则依次列出,间亦作必要的考证而对翻译的重要专门名词、术语、人名、佛典等,则均注出梵文或巴利文,以便检阅原书。此外,全书还编有详细的辞条索引,颇便检索。
相关热门:
沙曷比丘功德经 | 识通塞 | 可惜许 | 鞞岚 | 声闻酒 | 禅律 | 安立果 | 赞宁 |
必灭 | 优婆罗叉 | 香火因缘 | 八天 | 世尊未说 | 教诫 | 机要 | 竖敌 |
十玄谈 | 法鼓 | 达磨笈多 | 黑象脚 | 四身 | 引饭大师 | 大元帅明王 | 缘如是 |
寂灭为乐 | 通论家 | 悲手 | 无为能为 | 信衣 | 劝进学道经 | 主独行无明 | 梵箧印 |
七趣 | 胜幢臂印经 | 清梵 | 酤酒戒 | 善因 | 大自在天 | 五妙欲 | 色害 |
实用查询工具_网址收录_网站收录_网址导航 © VE网 备案号:陕ICP备07500076号
这是一个收录好站,站点外链,信息发布,实用查询,网址导航的平台,免费收录各类站点
免费快速发布信息,为你提供房产、招聘、商务、团购、服务、二手、数码、车辆、周边游等海量分类信息,充分满足您免费查看/发布信息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