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e网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:

 

草药 橘络
内容

橘络
(《本草求原》)

【异名】橘丝(《纲目拾遗》),橘筋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

【来源】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内层的筋络。植物形态详"橘"条。

【采集】12月至次年1月间采集,将橘皮剥下,自皮内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络,晒干或微火烘干。比较完整而理顺成束者,称为"凤尾橘络"(又名"顺筋")。多数断裂,散乱不整者,称为"金丝橘络"(又名"乱络","散丝橘络")。如系用刀自橘皮内铲下者,称为"铲络"。

【药材】①凤尾橘络
呈长条形的网络状。多为淡黄白色,陈久则变成棕黄色。上端与蒂相连,其下则筋络交叉而顺直,每束长约6~10厘米,宽约0.5~1厘米。蒂呈圆形帽状,十余束或更多压紧为长方形块状。质轻虚而软,干后质脆易断。气香,味微苦。以整齐、均匀、络长不碎断、色黄者为佳。

②金丝橘络
呈不整齐的松散团状,又如乱丝,长短不一,与蒂相混合,其余与凤尾橘络相同。

③铲络
筋络多疏散碎断,并连带少量橘白,呈白色片状小块,有时夹杂橘蒂及少量内瓤碎皮。以凤尾橘络品质最佳,铲络品质最差。
主产四川、福建、浙江。此外,广西、广东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等地亦产。

【炮制】拣去杂质,摘除橘蒂,用水喷润后撕开,晒干。

【性味】甘苦,平,

①《本草撮要》:"味淡微苦。"

②《本草便读》:"甘,寒。"
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甘苦,无毒。"

【归经】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
【功用主治】通络,理气,化痰,治经络气滞,久咳胸痛,痰中带血,伤酒口渴。
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渴及吐酒,炒煎汤次甚验。"

②《纲目拾遗》:"通经络滞气、脉胀,驱皮里膜外积痰,活血。"

③《本草求原》:"通经络,舒气,化痰,燥胃去秽,和血脉。"
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化痰通络,治肺劳咳痰、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8~1.5钱。
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崇原》:"橘瓤上筋膜,治口渴吐酒,煎汤饮甚效,以其能行胸中之饮,而行于皮肤也。"

②《纲目拾遗》:"金御乘云,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,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。"

③《本草便读》:"橘络,甘寒入络,无甚功用,或可清络中之余热耳。"


中药主要由植物药(根、茎、叶、果)、动物药(内脏、皮、骨、器官等)和矿物药组成。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,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。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,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,更是数不胜数。经过几千年的研究,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——本草学。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,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。

相关热门:

鹿齿 无患子皮 阿里红 实葫芦 狗血
蒲葵 越橘叶 衣鱼 冷水丹叶 罗勒子
对叶豆 犀牛皮 金钱草 水韩信草 黄茄花
大戟 荞麦七 猪靥 红果冬青根 楮头红
马肉 香根芹 水蔗草 雀卵 覆盆子叶

中草药全列表


[ VE网 ]

陕ICP备0750007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