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觉寺 |
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,始建于辽咸雍四年(1068年),为契丹人所建,坐西朝东的寺院,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。因寺内有清泉流入,故又名清水院。金代称灵泉寺,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,被称为“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”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重修后改称大觉寺。
大觉寺以清泉,古树,玉兰花和环境的清幽而著称。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,自东向西由四进院落组成。山门、碑亭、钟鼓楼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无量寿佛(动静等观)殿、大悲坛、舍利塔等组成,还有四宜堂,憩云轩,领要亭,龙王堂等建筑,多是清代重建而成。殿宇雄伟古朴,布局深广严谨。寺内后山是一处别致的园林,麓林曲径,叠石流泉,情趣非凡。大觉寺环境优雅,群山环抱,寺前平畴沃野,景界开阔;寺后层峦叠嶂,林莽苍郁。山上的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,淙淙而下,沿着南北两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,泉水清澈,四时不竭。院内有一棵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,花繁瓣大,色洁香浓,树龄300年上下,堪为京城玉兰之最。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,俗名“白果王”,需六人方能合围,浓荫可蔽半个院落,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。迦陵佛塔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,其状犹如北海公园里的白塔,塔旁松柏参天,风景秀丽。 著名的大觉寺八景为:辽代古碑山门口的藤李寄柏(老藤寄柏)、功德池里的石刻水兽(鼠李寄柏)、四宜堂和北玉兰院里的明、清两代的玉兰(古寺兰香)、无量寿佛殿前的千年银杏(银杏树王)、环绕全寺的两道泉水(灵泉泉水)、龙潭东侧的辽代古碑、北玉兰院里的碧韵清石(碧韵清池)和位于寺院最高处的迦陵佛塔(松柏抱塔)。 大觉寺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遗存的著名古刹,《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纪》石碑尤其珍贵,为建寺初年所立,碑文记载了建寺刻经的过程,是研究辽代北京的重要史料。殿堂内的佛像雕刻精美,形像生动,保存完好。在“最上法门”处陈列“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”,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兴衰。 大觉寺 大觉寺坐落在海淀区北安河乡的台山麓,坐西朝东,背依山峰,随山势起伏而建殿宇。中轴线长约400米,从山门前影壁到寺的最后建筑藏经楼,依次升高,整座庙宇由低而高,仰视阁宇雄伟壮观。 (一)寺史简介 该寺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(1068),初名清水院。金代为章宗完颜瞡驻跸之所,为西山八院之一,后称灵泉寺。明代宣德三年(1428),出内帑扩建重修,改为今名。正统十一年(1446)和成化十三年(1476)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重修。明末时期,寺内建筑被毁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,雍NFDBE王对大觉寺进行了修建,并增建了许多建筑,形成了现在之格局。乾隆十二年(1747)又重修主要殿宇,在大悲坛后为该寺主持迦陵和尚建舍利塔。 新中国成立初期寺院已荒芜,尤其南北两路殿堂毁坏较严重。后来北京林业学院占用该寺,出资修缮。1979年大觉寺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寺院建筑基本完好。 (二)景观介绍 坐西朝东的形式,是辽代契丹人喜东向阳"朝日"之俗。整座寺院分为三路 1.殿宇综述 中路为六进院落,主体建筑保持了明代法式及风格,是寺中建筑之精华,由低而高,即山门殿,碑亭、功德池、钟鼓楼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无量寿佛殿、大悲坛、舍利塔、龙潭、龙王堂等。 右路是僧房。左路有戒台、四宜堂、憩云轩、领要亭等。寺庙后部是一座布局严谨而精巧,幽深又别致的寺庙园林。 |
相关热门:
林里关王庙 | 西单文化广场 | 长椿寺 |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| 安堂石板路 |
藏兵洞 | 万仙山风景区 | 大慈岩 | 胶州艾山风景区 | 保定市博物馆 |
邛崃天台风景名胜区 | 天津海河喷泉游乐场 | 嶂山森林公园 | 白水河 | 东坡亭 |
北京市植物园 |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海博物馆 |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| 京西十八谭 | 南京白马石刻公园 |
济南动物园 | 天香园 | 木兰祠 | 关山森林公园 | 洛阳抱犊寨 |
备案号:陕ICP备0750007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