条目 | 唯识 |
释义 | (术语)梵语摩怛刺多Ma%trata%,此译曰唯。梵语毗若底Vijn^apti,此译为识。梵语倒置之为识唯,通常为Vijn^a%namatrava%da。唯者简别之义。简别识外无法,谓之唯。识者了别之义。了别之心略为三种,广有八种,谓之识。然则唯识者为三识或八识之复名数,非唯一识之义也。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心,唯识论就了别之义而云唯识,其体一也。又唯心之名,通于因果,唯识之称,唯在因位,三种者:初能变(第八识),二能变(第七识),三能变(前五识)也,八种者,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。义林章一末曰:“识者心也。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,故经曰唯心。分别了达之根本,故论称唯识。或经义通因果,总言唯心。论说唯在因,但称唯识。识了别义。在因位中识用强故,说识为唯,其义无二。二十论云:心意识了,名之差别。”唯识述记一本曰:“唯言显其二义:一简别义。遮虚妄执,显但有识,无心外境。二决定义。离增减数。略唯决定有此三故。广决定有八种识故。”问唯识之言,谓有八种之识,除八种识体之外,更无余法乎。答不然,言唯八识者,谓一切诸法不离八识,非言八识之外无余法也。凡诸法分别为五法:一心,二心所,三色,四不相应,五无为,此中前四者为事,后一者为理,称曰五法事理。此五法事理,皆不离识,故称唯识。以第一之心,乃识之自相,第二之心所,乃识之相应法,第三之色,乃心与心所之所变,第四之不相应法,乃心与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别,第五之无为法,乃前四法之实性故也。又唯之言,取遮遣遍计所执性,识之言,取依他圆成之二性。唯识论七曰:“唯识言有深意趣。识言总显一切有情,各有八识。六位心所,所变相见,分位差别,及彼空理所显真如。识自相故,识相应故。二所变故,三分位故,四实性故。如是诸法皆不离识,总立识名。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有色等。”义林章一末曰:“梵云毗若底,此翻为识。识者了别义,识自相,识相应,识所变,识分位,识实性,五法事理皆不离识。故名唯识。”楞严经五弥勒菩萨之言曰:“我以谛观十方唯识,识心圆明,入圆成实,远离依他及遍计执,得无生忍,斯为第一。” |
《佛学大辞典》是由近代无锡人丁福保先生转译日本真宗大谷派学僧织田得能著作《织田佛学大辞典》而成。
此书共收辞目三万余条,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,如“名数”、“物名”、“地名”、“书名”、“人名”、“术语”、“杂语”、“譬喻”、“故事”、“仪式”、“图像”等。然后解释其辞义,徵引其出处。凡一辞有多义者,则依次列出,间亦作必要的考证而对翻译的重要专门名词、术语、人名、佛典等,则均注出梵文或巴利文,以便检阅原书。此外,全书还编有详细的辞条索引,颇便检索。
相关热门:
玄沙三种病人 | 大明白身菩萨 | 第三分 | 婆师 | 薄迦 | 小烦恼地法 | 过去世佛分卫经 | 往生论 |
偏小 | 阿僧祇劫 | 慢结 | 八多罗树 | 黄芦园经 | 摩诃僧祇 | 兰盆 | 无明使 |
分别事识 | 七有 | 有执受 | 化相 | 欣求净土 | 海龙王 | 十成 | 法力 |
瞿波理迦 | 卧 | 自然虚无身 | 名字沙弥 | 三力 | 语菩萨 | 器世界 | 金仙 |
四种灌顶 | 非黑非白业 | 三摩越 | 圣迦抳忿怒仪轨经 | 一门 | 理在绝言 | 大火聚 | 精进根 |
实用查询工具_网址收录_网站收录_网址导航 © VE网 备案号:陕ICP备07500076号
这是一个收录好站,站点外链,信息发布,实用查询,网址导航的平台,免费收录各类站点
免费快速发布信息,为你提供房产、招聘、商务、团购、服务、二手、数码、车辆、周边游等海量分类信息,充分满足您免费查看/发布信息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