条目 | 止观 |
释义 | (术语)梵名奢摩他,S/amatha毗钵舍那Vipas/yana译言止观,定慧,寂照,明静。止者停止之义,停止于谛理不动也。此就能止而得名。又止息之义,止息妄念也。此就所观而得名。观者观达之义,观智通达,契会真如也。此就能观而得名。又贯穿之义,智慧之利用,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。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。则止属于空门,真如门,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。观者属于有门,生灭门,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。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,则止在前,先伏烦恼,观在后,断烦恼,正证真如。盖止伏妄念,譬如磨镜。磨已,则镜体离诸垢(是断惑),能现万像(是证理),是即观也。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,以法性寂然是止,法性常照是观也。然则真观必寂然,故观即止,真止必明净,故止即观也。注维摩经曰:“什曰: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。静极则明,明即慧为观也。”同五曰:“肇曰:系心于缘谓之止,分别深达谓之观。”止观三曰:“息义者,诸恶觉观,妄念思想,寂然休息。(中略)是就所破得名是止。息义停义者,缘心谛理,系念现前,停止不动。(中略)此就能止得名,即是停止义。观穿义者,智慧利用,穿灭烦恼。(中略)此就所破得名,立观穿观也。观达义者,观智通达,契会真如。(中略)是就能观得名,立观达观。”同一曰:“法性寂然名止,寂而常照名观。”又曰:“无明即明,不复流动,故名为止。朗然大净,呼之为观。”同二曰:“观如灯,止如密室。”起信论曰:“止谓止一切境界相,随顺奢摩他观义故,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,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。”同义记下末曰:“奢摩他此翻云止,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。毗钵舍那亦如是也。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。”止观辅行一曰:“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止观。止观不二,境智冥一。”小止观曰:“若夫泥洹之法,入乃多途。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。所以然者,止乃伏结之初门,观是断结之正要,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。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,止是禅定胜因。观是智慧之由藉,若人成就定慧二法。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。”止观一曰:“止观明静,前代未闻。”同辅行曰:“止观静,观体明也。”又曰:“此之止观,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。”大乘义章十曰:“止者外国名奢摩他,此翻名止,守心住缘,离于散动故为止。止心不乱,故复名定。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,此翻名观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,观达称慧。” |
《佛学大辞典》是由近代无锡人丁福保先生转译日本真宗大谷派学僧织田得能著作《织田佛学大辞典》而成。
此书共收辞目三万余条,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,如“名数”、“物名”、“地名”、“书名”、“人名”、“术语”、“杂语”、“譬喻”、“故事”、“仪式”、“图像”等。然后解释其辞义,徵引其出处。凡一辞有多义者,则依次列出,间亦作必要的考证而对翻译的重要专门名词、术语、人名、佛典等,则均注出梵文或巴利文,以便检阅原书。此外,全书还编有详细的辞条索引,颇便检索。
相关热门:
经家 | 无著行 | 能缘 | 草木 | 曀 | 四法界 | 血途 | 专想 |
触光柔软愿 | 来迎三尊 | 贪欲即是道 | 五住地惑 | 还相 | 欲界诸宫殿 | 圣正三昧 | 遮难 |
信首 | 金刚轮三昧 | 毗目瞿沙 | 阮咸 | 阿阇婆罗 | 法网 | 頞多和 | 八不可越 |
魔病 | 满座 | 人见 | 外题 | 一切即一 | 大空声 | 兴禅护国论 | 一行一切行 |
妓乐 | 九显一密 | 宝华太子 | 别语 | 佛像 | 小念 | 废立 | 十八有学 |
实用查询工具_网址收录_网站收录_网址导航 © VE网 备案号:陕ICP备07500076号
这是一个收录好站,站点外链,信息发布,实用查询,网址导航的平台,免费收录各类站点
免费快速发布信息,为你提供房产、招聘、商务、团购、服务、二手、数码、车辆、周边游等海量分类信息,充分满足您免费查看/发布信息的需求。